&&&&,轰不死也要坑死。
&&&&想到大宁打谷草,门都没有!
&&&&商讨之后,众人都认为此计可行。推广到辖下边卫,不能全盘照搬,也可作为参考。
&&&&计定,众人各自领命离开。
&&&&孟清和回到伯府,提笔将今天所议之事,拣重要几项写成书信,分别送往宣府和北京。
&&&&沈瑄能不能看到,无法确定,给汉王提个醒是必须。至于魏国公那里,算是做个报备。以徐辉祖的军事水平,不会想不到这一点,但经沈瑄提点,遇有重大决策或对卫边有益之事,孟清和都会给北京送消息。
&&&&有备无患。
&&&&徐辉祖知道了,北京行部自然知晓。再给皇帝上疏,便少了许多波折。
&&&&南京六部看他不顺眼,遇到和他相关的事情,总要挑刺。北京行部一样看他不顺眼,但在“大是大非”面前,再不愿意,也要站在他这一边。
&&&&孟清和不惧同文官打嘴仗,却不愿意在无谓的争吵中浪费时间。
&&&&边防奏疏递上去,南京六部找茬,自有北京行部上去替他扛。
&&&&不厚道?
&&&&非也,此为共建美好社会,分工合作。
&&&&南北两京六部,十二位天官,二十四位侍郎,撸胳膊挽袖子,踹凳掀桌,吵架-群-殴的场面,绝对是难得一见的盛景。
&&&&躬逢盛世,自当同乐。
&&&&孟清和表示,他是一心为国,绝对没有看热闹敲边鼓,借刀杀人的想法。
&&&&放下笔,吹干纸上的墨迹,撇撇嘴,好吧,只有那么一点点。
&&&&谁让某些人总喜欢把他当成软柿子捏?
&&&&要知道,柿子再软,也是有脾气的。
&&&&被盖了“jian佞”的大戳,洗也洗不掉,不做点对得起这两个字的实际行动,未免辜负了给他盖戳的忠义之士。
&&&&信送出大宁,孟清和立即打点行装,动身南下。
&&&&此行所带一千五百边军,多是骑兵,本该同列其中的陈虎,不久前因过调至行太仆寺,虽官职俸禄未变,前途却是彻底暗淡。
&&&&边军的荣耀和前程,都要凭战功积累。
&&&&行太仆寺的职责是养马,马养得再好,也和战功搭不上边。
&&&&于部分边军而言,行太仆寺是个相当不错的养老之地,也是一些世袭父职,怯于厮杀之人所向往的地方。对正当壮年,且以战功走到今日的陈虎来说,这道调令无异于晴天霹雳。
&&&&千户就是他的终点,想再进一步,难如登天。
&&&&得知此事,孟清和没有多言。
&&&&自孟重九去世,陈虎离开孟家屯之后,两人已是形同陌路。他不会刻意打压陈虎,也不会额外提携。
&&&&路是自己走的,怎么走,朝哪个方向走,都是自己选的。
&&&&逝者已逝,想弥补是不可能的。
&&&&错误已经犯下,每当想起长眠于地下的老人,孟清和还是会忍不住咬牙。
&&&&锦上添花易,雪中送炭难。
&&&&来到陌生时代,举步维艰。除了家人,孟重九第一个向他伸出援手。纵然老人有他自己的打算,他仍十分感激,其后的种种,更使他对老人怀抱着敬意。
&&&&或许,他没有立场怪罪陈虎。但他不会再同陈虎做兄弟,今生今世都不再可能。
&&&&临行之前,孟清和从杂造局和兵仗局的库房里-调-拨-三十支火铳,两门火炮,并将工匠造出的五支短铳全部带上。
&&&&一千多人的队伍行出大宁城,都司上下均来送行。
&&&&路旁田间,边民和屯田的守军已忙着春耕。
&&&&孟清和下令,绕过阡陌,不许踩踏一株秧苗。
&&&&“纵马坏田者,以军法处置,绝不轻饶!”
&&&&“卑下遵命!”
&&&&出大宁,过顺天,下河间。
&&&&一千五百多军汉,骑兵在前,步卒在后,护卫着居中的大车,浩浩然向南方行去。
&&&&官道平坦,孟清和始终坚持骑马。进入山东,路况改变,人渐渐稠密,队伍行进的速度逐渐慢了下来,孟清和终于离开马背,坐上了马车。
&&&&缓解一些疲累,顺便避开沿途拜会的州官。
&&&&官-场-上的规则,他明白。但礼贤下士,广交朋友,不符合他的身份,会引来麻烦。
&&&&没有减震系统,马车里铺了两层垫褥。
&&&&靠在车壁上,孟清和舒了口气,幸亏在大宁外出时时骑马,不然,他真撑不到现在。
&&&&高福打马上前,道:“伯爷,前方有处驿站,可稍作停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