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&&& 当户部统计结果出来,宋晟立刻召集麾下将领,瞪着眼睛,桌子拍得山响,说,这事怎么办?!
&&&&众将也是挠头。
&&&&按理说,大家都没偷懒,粮食的产量也不比往年少,甚至还多出了许多,怎么偏偏会是这个结果?
&&&&“总戎,卑职等已是尽力了。大宁等地的屯田之数及亩产量,实在是高得出乎预料。”
&&&&换句话说,不是咱们不努力,全因对手实非常人。
&&&&兴宁伯,定国公,汉王,赵王。
&&&&大宁,顺天八府,宣府,开原,广宁。
&&&&不说同气连枝,拧成一股绳子,也是互相帮扶,互通有无,技术共享。连晋王和周王都托关系走后门,派人到大宁取经,取得丰产。若非藩王的屯田产量不计入户部,甘肃的排位还要靠后。
&&&&往年的领头羊,如今却落到中游,难怪总兵官会气得吹胡子瞪眼。
&&&&面子里子都没了,换成谁都要脑袋冒氢气。
&&&&宋晟发过脾气,冷静下来,知道麾下将领说的都是实话,这事委实不能怪他们。拂过颌下长髯,最终下定决心,出了正月,立刻派人到大宁去学习先进经验。
&&&&面子是次要,能多产粮食才是最紧要之事。保障了粮草的供应,边军就能有更多的力气-Cao-练,战斗力就能强上几分。
&&&&对于边塞守将来说,还有什么比防御北边的邻居更重要?
&&&&虽说鞑靼和瓦剌正打得热闹,难保哪一天突然回过味来,握手言和,不打了,转而来找大明的麻烦。
&&&&到了那个时候,坚固的城池地堡,强悍的边军,才是能够挡住这些恶邻的根本。
&&&&宋晟做了决定,麾下将领举双手赞成。
&&&&若非守将不得擅离岗位,他们当真很想亲自到大宁去看看,往昔荒凉的城池,如今到底变成了什么样。
&&&&同宋晟一样想法的,还有宁夏总兵官何福。
&&&&没人会嫌粮食太多,多收一斗是一斗。机会送到眼前,何福比宋晟更善于把握。他不只派人到大宁取经,还遣人去了宣府,名义上是给郑亨送信,实际上却是到汉王亲自耕种的军屯去观摩一下。
&&&&两地情况类似,到宣府学习,更优于大宁。
&&&&何福会做出这个决定,实因朱高煦在屯田一事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。据闻,宣府进献朝廷的嘉禾就是汉王亲手种出来的。
&&&&天子大感欣慰,更是在兄弟间相当有面子。
&&&&瞧见没有?这是我儿子种出来的!
&&&&你儿子行吗?不行吧?
&&&&哈哈哈哈!
&&&&朕嚣张?
&&&&朕就嚣张了,你能怎么着吧!
&&&&新年时,进京朝贺的王府长史,基本都是Jing神抖擞进殿,风中凌乱出-宫。带着天子写给自家上司的书信,脚步发飘的踏上归程。
&&&&等各地藩王接到书信,无不咬牙切齿,大有举起鞋底-狠-抽-朱老四小人的-冲-动。
&&&&显摆你儿子了不起?!不就是种田吗?
&&&&谁没有儿子?咱儿子也行!
&&&&于是乎,永乐三年的春耕时节,各藩王封地的百姓见识到了一幕奇景,王府的世子和郡王们除掉华服,挽起裤脚,扛起锄头,光着脚丫子下田耕地。
&&&&耕牛?不用!
&&&&朱家的子孙,就要这么犀利!
&&&&藩王老爹们叉腰站在田埂上监工,手里的鞭子和木棍舞得虎虎生风,一点也不肯放松。
&&&&慢了,偷懒,立刻-鞭-棍-伺-候!
&&&&鞭子在寻常人手里,是策马赶牛的工具。
&&&&在朱家人手里,绝对是教育儿子的不二选择。
&&&&世子和郡王们一边挥舞着锄头,在田地里挥汗如雨,一边恨不能把朱高煦扎成筛子,砍成rou泥。
&&&&你小子想在老爹面前表现,别带累兄弟下水啊。
&&&&你老爹是什么人,咱们老爹又是什么人?受刺激就要蹦高的主。
&&&&这下好了,书读不成了,王府教授跳脚也没用,一句“粮为国本,食为民天,宗室当以身作则”就给堵了回去。
&&&&戏也听不成了,哪个敢消极怠工,鞭子和棍子立马招呼上来。
&&&&老朱家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同时发现,自己老子的武力值很是不低,不能上马打仗,把儿子全都揍趴下还是绰绰有余。
&&&&由此,藩王监工,世子郡王种田,成为了藩王领地上的常例。
&&&&所谓前人尝苦,后人品甜的说法,在老朱家完全说不通。
&&&&自己被老爹收拾过了,自己的儿子,儿子的儿子,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