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&&&起之前永乐帝的赏赐,孟清和不知道该高兴还是先郁闷一会。
&&&&正想着,耳边传来一阵敲门声。
&&&&以为是亲卫有事禀报,孟清和头也没回,直接道:“进来。”
&&&&房门推开,又关上。
&&&&几乎没有脚步声,却带进了朔风和熟悉的冷香。
&&&&孟清和抬头,愣住了。
&&&&“子玉?”
&&&&南京城
&&&&日本使臣终于抵达了金陵,不巧赶上皇宫设宴宴请安南和朝鲜朝贡的使臣。鸿胪寺卿很忙,将他们安排进会同馆,吩咐几句,直接走人。
&&&&皇宫华盖殿中,正上演一出好戏。
&&&&安南国王派来的使臣见到被内官请出的陈王子,无不错愕。好似见了鬼。
&&&&本该死了人,为何又活了过来?
&&&&前往安南途中的郑和的船队,偶然从海中救起了一个红发的夷人。那人醒来之后,得知自己正在朝-思-暮-想的明朝海船上,激动得拥抱了奉命--监--视--他的军汉。
&&&&过于激动,换来的是后颈一记手刀。
&&&&晕倒之际,脸上仍带着梦幻般的的笑容。
&&&&神听到了他的祈祷,哈利路亚!
☆、第147章
&&&&郑和船队继续向安南驶去,船上的红发夷人醒来两次,又被敲晕了两次。
&&&&第三次醒来,终于意识到了之前所犯的错误,捂着脖子,看着虎目圆睁,拳头握得咔吧作响的军汉,老实坐着,不再抒发过于激动的情感。
&&&&郑和和王景弘正捂着布巾,躺在船舱里和晕船做抵抗。有了赵院判的良药,不会继续吐得昏天黑地,却也不代表能活蹦乱跳。
&&&&算算回航需要的时间,药要省着点吃。
&&&&尤其是王公公,费了多少力气才从郑公公手里又抢来几丸药,全都吃了,回去的路上就只能全程受罪了。
&&&&好在随船大夫也有应急的办法,没有药材,试着按压xue位,多少能缓解上一段时间,否则,郑公公和王公公第一次出海,就有可能因公殉职,七下西洋的壮举,恐怕就要换人来完成了。
&&&&领队和副领队-卧-床-扛晕,没时间也没心思搭理此人,船队中的其他人也对这个夷人不感兴趣,有时间,不如盘算一下,如何从丁千户手里淘换几个会制倭刀的倭人工匠。
&&&&这些倭人工匠不同于大明的匠户,是“以物易物”换来的,等同于布帛茶叶,不受大明律和太--祖成法的保护,完全可以当做货物买卖,不会被以“擅-自-买-卖-人-口”的罪名加以追究。
&&&&换成大明的工匠看看?
&&&&以为--封--建--社-会就可以随意买卖-奴婢?纯属于天方夜谭。
&&&&现在是永乐初年,朱棣正大力倡导恢复-太-祖-成宪,没有政府的许可,不办理相关手续,藩王一样论罪,官员不用说,庶人被抓到了,不充军发配也要坐上几年大牢。
&&&&不过,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明朝的话本里为何会有丫头小厮称主家为爹爹?即是以收-养-的名义钻-法律-空子。此等做法多在明中期以后,在朱棣统治时期,敢踩线,绝对收拾起来不耽误。
&&&&日本尚且不是明朝的藩国,倭人在大明犯法要受到严惩,但倭人工匠却不受大明律法保护。即使双标了,也没人抗-议,或者说,不敢抗-议。
&&&&不服?那就开打!
&&&&打死不管埋,打得缺胳膊断腿了,医药费自理。
&&&&谁让你挑衅了?不收拾还留着你?
&&&&永乐帝时期的大明,就是如此彪悍。日本还没深切体会,鞑靼和瓦剌完全可以现身说法。
&&&&倭刀是从唐刀发展而来,论锋利程度,好的倭刀的确优于明军的腰刀。
&&&&这批倭人工匠中,郑公公手中的不必想,绝大部分要进献朝廷。丁千户手中的,除了进献朝廷,另有部分要分给汉王和赵王,以兴宁伯和定国公的关系,自然不会厚此薄彼,必定又要去掉几人。
&&&&余下的,一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。
&&&&不趁早下手,还等何时?
&&&&等到船队回航,黄花菜都凉了!
&&&&众人忙着瓜分倭人工匠,红发夷人自然被冷落在了一旁。
&&&&没有任何可挖掘的价值,也不是做生意的对象,谁会费心思理他?语言不通,还要找个通译,何其麻烦。
&&&&唯一会找他问话的,只有丁千户。
&&&&无他,人是丁千户捞上来的,例行公事也要问上几句,说不定就有可利用的价值。
&&&&带着两名通译,丁千户走进来了船舱。
&&&&