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&&&&&&&他开始旁听各种学术讲座。不论是不是目标人物,都听了再说,至少可以混个脸熟。如果有回答提问的机会,他也瞅准了机会上——现在不卖弄学识,还等什么时候?
&&&&一天两天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,那一个月两个月呢?这事要成功,最重要的不是钱,而是耐心;一贯奉行低调政策的夏尔正好很有耐心。最难的地方其实是适可而止,毕竟夏尔只想当一个好商人,而不是一个好科学家。
&&&&实际情况比夏尔的估计要快。不出半个月,他就成功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。
&&&&其中一个对话,比如:
&&&&“你知道吗?我今天碰上了个年轻人,他完全跟上了我的讲课思路!”
&&&&“你的思路?不还是假论吗?还没想出证明方法的那种?”
&&&&“应该说,原来是这样。回来以后我又想了想,我觉得我知道实验该怎么做了!”
&&&&“啊,真的?赶紧试一下!”
&&&&另一个对话,又比如:
&&&&“从来没有一个人,让我觉得他那么聪明——一道函数题,他算得比其他人都快!”
&&&&“你在开玩笑?其他人甚至包括你吗?”
&&&&“当然!不然你以为我在激动什么?”
&&&&“这样的话,介意下次介绍给我认识吗?我也想见识一下!”
&&&&“当然不!这正是我想对你说的话!”
&&&&最后再举一个例子:
&&&&“等一下,怎么感觉上次奥古斯丁提到的那个人也很英俊?外貌形容和名字重合,这真的只是偶然?”
&&&&“这么说起来,他确实很英俊?不对,重点是,你们说的难道是同一个人?”
&&&&这些私底下的交流和猜测从下至上,最终席卷了在数理科学方面位于法国巅峰的研究者们。以至于这话传到日内瓦的时候,安培听到的版本已经变成了“国内发现一个数理化全科天才!!!”。
&&&&这三个不符合书写规则的叹号充分表现了程度。
&&&&真的不是在逗他玩?正在参加一项国际学术会议的安培刚开始很怀疑。但在看完整封信之后,他却开始归心似箭了。这个青年也许其他方面都说对了,但敢说电和磁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事物?这种颠覆性的观点,也是能张口就来的吗?
&&&&作者有话要说:所以安培决定,回来找夏尔麻烦【喂【开玩笑
&&&&安培:初生牛犊不怕虎,等我来会会!
&&&&夏尔:欢迎之至!就怕你不来!∩( ·ω·)∩
&&&&维克托:不是说好做彼此的天使么,这样还能不能好好玩耍了?(╯-_-)╯╧╧
第54章
&& 至于夏尔,虽然他还不知道他在别人信里被描绘成了什么形象,但也不能说没有预料——
&&&&用三百年后的知识来和三百年前的人PK,由于时代局限,用脚趾头想的都知道,穿越的肯定拥有无法辩驳的优势啊!而且,相对于原主之前在工业学校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生活,他的学习成绩绝对算不错,还是他们那一届的优秀毕业生,因为过于勤奋而被称为学习狂人……
&&&&所以我们知道,夏尔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作狂也不是没有原因的。但人无完人;如果说夏尔有那么一点可能会成为科学家的话,成为音乐家哲学家之类的绝对门也没有。
&&&&在这件事里,最重要的是学会扬长避短。
&&&&而除了一个还算好用的头脑之外,夏尔最大的长处无疑就是超出现实许多的认识,这在各类自然科学上体现得尤其明显。刚开始的时候,他并没有太多选择,只能考虑来钱相对快的方式;而现在,有了更多契机,当然要做长期打算。
&&&&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仅仅靠一个人的努力,就能使整个时代提前进入电气化吗?
&&&&答案是当然不能。就算夏尔能够批量生产发电机,提高自家工厂的生产效率,但如果市场需求跟不上呢?
&&&&就像是棉花、棉纱和布匹的关系一样,棉纱的价格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质量和产量,还取决于棉花以及布匹的产量。简单来说,如果织布的效率低下,棉纱再好也只能积压。
&&&&这时候,答案就呼之欲出——
&&&&想一个人独吞所有好处几乎是不可能、也不现实的;更多的人参与进来,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,蛋糕才会越做越大。
&&&&假设一家高效率的企业单干能赚的钱是一百万法郎,市场拓展以后能赚的就有可能是两百万、三百万法郎——因为整体工作效率提高,市场的限制就变小、变少了,发展空间就成倍扩增。
&&&&简而言之就是,分蛋糕的人多了,但蛋糕的增长已经超过了人数的增长,分到每个人手里的那一份理论上是变多的。